「我好心去幫你,你不領情就算了,還揭我的傷疤!真是太不知好歹了!我的情況和你們一樣嗎?你知道我以前吃了多少苦、受了你爺奶多少氣嗎!行,你有了媳婦忘了娘,算我養了一個白眼兒狼!我往後哪怕指望不上你弟了,也絕不去找你的!」
婆婆的話音剛落,小叔子就上前指責小莉的丈夫,說他不想盡孝就算了,何必把話說那麼難聽呢?父親不在了,他們就只有一個老娘了,為啥就不能大度地理解一下呢!
不想再繼續爭辯,也不想鬧得太難堪,小莉的丈夫說了一句「隨你們怎麼想!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」,之後,拉著小莉和女兒就走了。
就這樣,小莉好不容易回婆家一趟,結果連頓午飯都沒能吃好。

02
對於丈夫為什麼會這個態度,小莉也沒敢問,雖然她之前曾不少次埋怨丈夫拎不清、只知道偏心自家人,但自從這次事情過後,她心疼了丈夫很多,也決定往後不再「翻舊帳」。
「想想,他也挺不容易的,一直清楚爹娘偏心,弟弟自私,卻還要忍著、讓著!唉,父母嘴上說得再好聽,再自以為對孩子們公平,可實際上怎麼樣,子女絕對能感受的到。人性都是欺軟怕硬的,很多時候,越是老實、不爭不搶不計較的子女,越是被父母欺負、忽視!還有,父母想讓孩子怎麼樣,至少自己得先做到啊,不然,孩子不說一定會有樣學樣,但絕對會反抗的!」
不得不說,小莉的話的確是事實,生活中,往往脾氣好的、好說話的子女,越是被父母、甚至是兄弟姐妹欺負、不在乎。
他們是真的不清楚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的為人嗎?真的沒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嗎?
並不是,而是他們自以為能靠自己的表現,去維繫那所謂的親情,去打動、甚至是改變父母和兄弟姐妹對待他們的態度。
只是,親情也是需要雙方共同維繫的,更是得有來有往的,只有一方一味地忍讓、付出,另一方肆無忌憚地享受,那麼,總有一天,一定會爆發矛盾的。

還有,做父母的,在要求子女怎麼做、怎麼對自己孝順時,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是否做到了那樣,不要總覺得自己有苦衷,子女就該體諒,你自己都做得少、或者是做不到的事,自己心裡都有著過不去的坎兒,那憑什麼要求子女就得事事滿足你的期望?甚至是子女的伴侶也得毫無怨言聽你的?
不是父母的話就是至高無上、不容反駁的,也不是父母想幹啥,子女就必須得依著、順著。
如果父母總是拿「我養大了你」去壓制子女,總是子女所說所做的不如你的意,你就道德綁架,那麼,最終,只會讓子女越想遠離、甚至是厭惡你。